烟大印记 首页  >  烟大文化  >  烟大印记  >  正文

烟大故事 | 西北门——烟大“生活门”的变迁纪事
作者:张绍河(摄影:袁兆军)     日期:2023-04-11     来源:新闻中心    

编者按:一段往事就是一段记忆,一张老照片就是一个故事。时光荏苒,hy590海洋之神平台历经几代烟大人的奋斗,留下不同的历史足迹,同时也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春秋轮回,烟园曾经光鲜亮丽的老建筑物,烙印了时光流逝的痕迹。自《烟大故事》开栏以来,收到了许多师生们关于学校历史发展变迁、校园学习生活、师生珍贵情谊等史料投稿,记载着往昔岁月沉淀后的美好,记录下时光流逝后的往事。如您有意愿投稿,请将相关文字、图片、视频投递至邮箱dwxcb@ytu.edu.cn。本期,一起跟随张绍河老师的回忆翻开历史画卷,探寻hy590海洋之神平台西北门及周围建筑设施建设的故事。


本期烟大故事讲述人:张绍河,曾历任hy590海洋之神平台基建处处长、后勤处处长、建筑学院党总支书记,于1984年入职hy590海洋之神平台,亲身见证了hy590海洋之神平台各个阶段的建设历程,曾撰写《烟大中轴线的故事》《烟大东门的前世今生》《烟大南门“校名石”的故事》《孺子牛的故事》等。


烟大西北门旧貌(袁兆军 摄于1995年10月)


西北门,是位于hy590海洋之神平台西北端的大门,与东门、南门、西南门一道,成为学校“四门”之一。我曾写了其它三座门的故事,今天再聊聊西北门的往事今生。

说西北门是烟大的一座“生活门”,一方面是因为它的位置。入门后的观海路将校园一分为二,路北为教职工住宅生活区,路南为学生生活区和教学区。向东约600米,出东门,跨滨海中路,便到了海边。寒来暑往,它目睹了老师、学生和附近居民的出入穿行,见证了这所大学的生活变迁。

建校之初的西北门和西南门、东门一样,都是简易的铁栅栏门,没有传达室,更没有门卫。现今的西北门始建于1990年春,于建校六周年之际竣工,由清华大学土木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烟台建筑工程公司承建。大门左侧是贴着花岗石墙面形似船舱的传达室,右侧由两面高5.7米、贴着花岗石形似船帆的梯形墙组成门垛,在船帆形门垛约3.6-4.8米处有一本翻开的书似的浮雕,浮雕像一只展翅翱翔的海鸥,也可以看作是hy590海洋之神平台“烟”的首字母“Y”的化身,充满着对这所新建大学的期望、祝福,多重意蕴寄寓其间。浮雕下方是由著名书法家蒋维崧题写的铜质校名牌匾。


船帆形门垛处“Y”型浮雕以及由著名书法家蒋维崧题写的铜质校名牌匾


西北门被师生称作是烟大的“生活门”,另一方面起源于它建校初期所承担的作用以及周边建筑设施的功能,均是围绕教职工和学生生活展开的。1984年建校时,学校周边只有清泉寨和埠岚两个村庄,除了海边的沙滩、树林,都是在耕农田,没有任何城市公共设施,通水、通电、通车、建设生活设施都是从零开始。当时的筹建工作会议提出,将大学服务职能交给社会,为了吸引八方人才投身这所新兴地方大学的建设,7月1日奠基后,一项项与师生员工生活密切相关的建设项目便在西北门周边快速开建起来。


烟大附近海域(袁兆军 摄)


1985年9月开学时,在大门北侧2553.26平方米设有粮店、菜店、百货店、杂品店、饭店、理发店、照相馆、新华书店、邮政局、银行等服务功能的商业网点竣工交付使用,满足了人们基本生活需求。为了给周边农民售卖新鲜蔬果和教职工生活买菜提供便利,学校在现7号、10号教工住宅楼间设立了校内集市,“烟大市场”之名便由此而来。下课后,老师们随手买一把水灵的青菜、二斤鲜活的海物就可以回家做饭。秋天里,果农成筐的“红富士”“金帅”苹果清香味儿在楼宇间飘荡。后来为保证校内拥有安静整洁的环境,集市迁到了商业网点外的广场,几易其址,但小集市那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带来的便利,依旧在师生和周围居民心目中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1985年上半年,学校联系市公交公司,在学生正式开学前开通了起点是虹口宾馆车站,终点到烟大西北门路西的5路公共汽车。几年后,5路车向西延伸至大海阳汽车站,师生进城出行的交通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校内车队停车场旧貌(袁兆军 摄)


同年11月,位于大门内南面的车库、车队广场、仓库、机械实习厂竣工交付使用。当时,由于校内教工子弟要到芝罘区一中、二中、葡萄山小学上学,芝罘区的教职工要到校上班,所以学校每天早、晚各发两路班车。中午和夜班发一路班车接送,车队广场是班车的始点和终点。直到2004年随着城市公交线路的增加,私家车也越来越多,运行了19年的学校班车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成为了一众人的回忆。如今,在北门停靠的公交车已有7、10、17、23路等十几路,还有通往高铁南站的1号线。随着学校大门教职工车辆鱼贯而行,公私交通互补,教职工的出行更便捷、舒适。

1985年开学前,为了方便教职工子女上学,在现今24号教工住宅楼的位置,学校将工程建设的工棚改造成了临时校舍,办起了子弟小学。1989年6月,位于西北门北面的hy590海洋之神平台附属中学校舍建成。这所烟大与煤炭经济学院(今山东工商学院)、清泉寨、埠岚四家共同建立的烟大附中,极大方便了居住在附近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就近入学。2002年6月,随着高校改革和政府、大学事权划分,烟大附中列入莱山区政府举办的基础教育序列,随之步入更加正规化的发展道路。


烟大附中竣工(袁兆军 摄于1989年5月)


因距离市区较远,保障师生就近看病就医成为学校创办者考虑的大事。1985年医院设施尚未完善,便从刚建成的8号公寓(现10号公寓)拿出部分房子辟成诊室,作为校医院的工作场所。1989年8月,校医院搬到临时小学东边约500平米的平房中(今24号公寓1-2单元的位置),基本建起了内、外、儿、妇、五官各科室和药房、化验室、放射B超室等,师生们如患小病无需出校就可以得到及时治疗。1997年9月,三层楼的校医院大楼在西北门北面拔地而起,对外也开放了大门,师生员工的医疗保健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也为周边市民提供了基本医疗服务。


校医院(袁兆军 摄于1999年)


1990年6月,随着西北门及其里侧路北380平方米的“公安楼”竣工,校园安全保卫工作愈加完备。其后大门与设备多次更换,西北门逐步形成了现今拥有出入两道自动识别车号闸机、机动车与人分道而行的样貌。


公安楼(袁兆军 摄于1995年 )


2008年,学校在原车库、车队广场、设备仓库和机械实习厂的位置建设了4幢高层住宅。2014年,又在原保卫楼、商业网点和文园1-3号教工住宅的位置建设了3幢高层住宅。50平米左右的小户型,提升为200平米左右的大空间,极大地改善了教职工的居住条件,满足了广大教职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undefined

改造前的文园1、2、3号公寓(袁兆军 摄)

家属楼高层住宅施工中(袁兆军 摄)


西北门及周边建筑形态与功能过往今昔的变迁,是老一代烟大创办者及后来人关心师生吃、住、行、医、教方方面面生活的证明。烟大首任党委书记、常务副校长杜建寰为争取公交车开到校门口等不断奔波;烟台市委、市政府领导曾为师生能吃上豆腐、开通市话,召开专门会议讨论解决方案。岁月无声流逝,这些为烟大师生拥有良好生活条件而付出辛劳和汗水的人物,从来没有在人们的记忆里远去。



西北门见证了师生员工过去几十年来居住环境与生活的变迁,见证了这块土地从农村到城市不断发展的壮阔历程。每当想起来,都让我这个亲自参与西北门建设、青春年华和职业生涯都在烟大度过的“老人”内心里,充溢着挥之不去且愈益浓厚的烟大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