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敬轩,生命科学学院17级本科生,现任食171-1班班长。他积极筹备、参加学院组织的各项公益活动并取得优异成绩。在寿光市发生洪灾后积极联系老师组织开展募捐活动,荣获“山东省抗灾救灾优秀青年志愿者”称号。
耳濡目染中成了热心肠
小时候,刘敬轩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在农村,爷爷的热心肠和乐于助人的品质给幼时的刘敬轩带来十分深刻的影响。耳濡目染中,爷爷的耿直和热心肠都“复制粘贴”到了刘敬轩身上:扶一把腿脚不甚灵活的老人,推一把斜坡上老人用力蹬着的三轮车,帮村干部跑腿送补助……乐于助人的刘敬轩经常被村里的长辈们夸奖。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时,刘敬轩还在读小学。地震后学校组织募捐,想为灾区尽一份力的他把自己攒了两个月的零花钱全都放进了募捐箱。“这笔钱对当时的我来说已经算是一笔‘巨款’了,但其实我捐的钱很多都是五毛和一块的,”刘敬轩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这些钱我攒了很久,爸爸再三向我确认是否要把零花钱全部捐出去,每次我都用力点点头,这几十块钱蕴含着我想为抗震救灾助力的真诚。”
刘敬轩的热心肠随着年龄增长日益“滚烫”。中学阶段学习任务比较重,但刘敬轩还是经常参加班级和学校组织的公益活动,周末与同学们一起打扫社区,节假日帮助学校周边环卫工人打扫卫生。一有时间,刘敬轩就会登录公益服务网站,看有没有自己能出一份力的地方。“小时候的我总是期盼着长大,总想着长大以后就可以为社会做更多事。虽然长大后的学习方面比较忙碌,空余时间不是太多,但我一直坚守着为社会奉献力量的那份初心。”刘敬轩坚定地说。
求学烟大 纵展才华
“大学是人生的新路口,我们面临许多选择,要不断尝试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并为之不断努力。”刘敬轩如是说。从初中开始,刘敬轩的每个假期都处于忙碌之中,他担任过篮球教练,还做过推销员。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许多喜欢的事,但只有亲身体验过,才知道这件事是否适合自己。进入大学后,相对自由的环境让刘敬轩有了更多时间去尝试自己想做的事。他在担任食171-1班班长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公益活动。
作为班长,刘敬轩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同学们的信任。在处理班级事务时,刘敬轩经常会遇到一些繁琐且棘手的问题,但他没有丝毫怨言,一心一意为班级做事,带领班级以最高分获得“红旗团支部”。他还积极组织同学们自习,得益于此,班级学习成绩一直位居学院前列。刘敬轩表示,班长是连接老师与同学们的纽带,他只有公平公正做事,才能不负老师和同学们的期待。
刘敬轩对工作认真负责,在学习上面更是严于律己。面对班级细碎的工作和学生组织丰富的公益活动,刘敬轩能统筹兼顾,处理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他能分清轻重缓急,安排好处理工作的时间顺序,重要的事情放在前面,比较容易且占用时间少的任务利用零碎时间完成,尽量避免同时处理多种工作的情况。他说:“学习要讲究效率,集中精力才能把老师讲的内容在短时间内全部掌握。”刘敬轩认为,养成一个有益的兴趣爱好很重要。在学习之余,他喜欢打篮球和看书。“打篮球能够强健体魄,看书可以锻炼大脑”。刘敬轩说。
身处异方 心系故乡
去年8月,受台风“温比亚”影响,山东寿光多地连降暴雨,弥河沿岸村庄被河水倒灌,多个村子相继被淹。身为寿光人的刘敬轩亲眼目睹大水没过了房顶、地下车库被水灌满,看到昔日同学只能蜗居在临时安置点无家可归。当刘敬轩得知两位和自己年龄相仿的民警为了抗洪牺牲在大水中时,他的心灵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本想等雨停以后和几个一起长大的朋友一同前去救灾,可大雨一直下到开学前一天才停下来,我很遗憾没能赶到灾区现场,但是回到学校后我也在想办法为家乡救灾尽一份力。”回到学校后,刘敬轩依然心系家乡,他第一时间了解家乡灾情,并打算用募捐的方式为家乡救灾助力。
刘敬轩联系到学院的辅导员老师,老师表示将全力支持。刘敬轩和老师积极与寿光团市委联系,最终联系到了受灾较为严重的纪台镇。随后,刘敬轩等人沟通并联合“生命之光”青年志愿者协会、外国语学院“雨燕”志愿服务队组织发起了“不畏洪兽,众志成城”爱心捐款活动,最终筹得善款3772.4元。
这次募捐活动由生命科学学院和外国语学院共同举办,通过线上线下两条途径同步宣传以及接受捐款。生命科学学院14级学生慈树浩在寿光纪台镇做大学生村官,本次活动所获全部物资通过她一对一转送到受灾民众手中。
众人拾柴火焰高,刘敬轩倡议的募捐活动很快进行得如火如荼。刘敬轩作为本次活动的策划者也获得了“山东省抗灾救灾优秀青年志愿者”荣誉称号。他说道:“家乡受灾,我本应与她风雨同舟,但因为开学我无法留在家乡与大家一起抗洪,只能在远方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她出谋划策,我觉得我做得还远远不够,获得这个荣誉也实在受之有愧。”
内心温暖 铁汉柔情
“我也算是一个比较‘爱管闲事’的人。”刘敬轩笑着说。大一学年,刘敬轩加入了生命之光志愿者协会。他是典型的“山东大汉”,身材高大且性情豪爽,平时乐于助人,同学们遇到什么困难都喜欢找他帮忙,“侠骨柔肠”是同学们送给他的雅号。这位“侠士”有豪爽的真性情,在对待老人时却又展现出“柔情”的一面。
身处志愿者协会,刘敬轩经常去敬老院打扫卫生、陪老人们聊天。志愿者们给敬老院带去的不仅是窗明几净,还有欢声笑语和青春活力。老人们喜欢这群孩子,经常拉着他们问东问西,刘敬轩说:“老人们的家人平常都很忙,所以我们要扮演好倾听者的角色。”老人们年纪大了,听力也不是很好,有时一句话要凑近他们耳边重复三四次,他们才能听明白。对此,刘敬轩从来没有不耐烦。每次都会俯下身认真倾听,思考并做出回应。
谈起公益,刘敬轩至今仍然清楚记得第一次去敬老院的场景。他回忆道:“有位老奶奶激动地握着我的手,说我长得特别像她的外孙,还跟我说了很多家常话。从那天起,我每次去敬老院都会陪这位奶奶聊天。”聊天时,身高一米八的他只能弯下腰凑近倾听。刘敬轩笑道,他每次回来,用同学打趣的话来说就是“腰肌劳损”。尽管如此,刘敬轩依然乐在其中,他说:“那位奶奶特别喜欢我,我每次去她都会拉着我聊天,给我许多水果零食,给我讲她孙子的故事。我明白,他们最怕的其实是孤独,最想要的是陪伴。”
在刘敬轩看来,去敬老院陪伴老人是一件既开心又心酸的事。开心的是自己能给老人们带去欢乐,心酸的是看到老人们日常无人陪伴的寂寞。他说:“我每次从敬老院回来的时候都很不舍,心里有很多感慨。人到暮年对世上亲人更加依恋,我希望他们的家人不要总以忙当借口,老人们想要的不是子女在外拼命打拼,他们期盼的只是儿女常回来看看,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又追悔莫及。”